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

文章分享:【錫安興起5】 智慧的溫柔 曹力中牧師

【錫安興起5】      2013/10/27       P.5-1
智慧的溫柔
一.有智慧必能得人(箴11:30、雅3:13, 17
1.    主將大使命交託給祂的12門徒,也傳承至今,要我們去傳福音給普天下人聽,使萬民作祂的門徒;祂也應許彼得,若我們跟隨祂,祂要叫我們得人如得魚。教會應該是得人的地方,使人能認識主,信靠祂而得救恩,並且愛祂。
2.    我們建立這個教會,從起頭就看重這個;雖有些人看我們是帶領人進深追求的地方,但我們一直都以傳福音為念。我們不一定跟隨教會流行的作法,但還是一直本著聖經學習著。所羅門說:「有智慧的必能得人。」
3.    雅各則以特別的方式教導智慧,他將智慧與溫柔並列,認為溫良柔順是智慧的特質之一。有些基督徒不懂這個,只以熱心去傳福音,雖有時似乎得著人信主,卻可能同時種下一些負面的種子,像焦土政策一般。
4.    我曾在這樣的失敗中學得教訓。三十幾年前我們在羅東初事奉主時,認識了一位信義會的女傳道,她喜歡我們的追求,要我們去她教會帶一個追求聚會。我們聽說她有一位弟弟正預備讀神學院受裝備,但對聖靈的追求不太以為然。
5.    有一天我覺得應該去認識他,希望他能同得聖靈豐滿的祝福。我為了表示親善,帶了一大本聖經工具書要送他。我們夫婦到了他家,他看到是我們,就說他正有事,請我們先坐一坐。他讓我們在那裡坐了半個多小時。
6.    我們沒有因他的怠慢不高興,我們一向習慣在任何情況裡都親近主,後來我們兩個開始出聲用方言禱告,還唱靈歌,沒很大聲,但他聽得到我們。後來他出來,一開頭就說:「我聽你們禱告,就知道你們是怎麼樣的」我們沒機會談聖靈的工作。

二.先建立關係與感情              P.5-2
1.    今天他已是一位信義會很好的牧師,但我一直為了當年沒智慧的舉動懊悔。若能從頭來,我去找他,我會怎麼做呢?我只會送他書,跟他認識一下就離開;若他有回應,我們可以先交朋友。
2.    若我去時,他像當時一樣要我等一下,我們會安安靜靜地等在那裡,也許讀一點聖經,而不會出聲禱告,更不會說方言、唱靈歌。安靜是很大的力量,當你不知做什麼好時,就作個安靜人。
3.    傳福音也是一樣,我們要向人見證基督,見證聖靈的經歷,或見證神更深工作,都要避免帶著自己背景的框架。要先與對方認同,找到能稱讚對方之處,再提一點我們的東西,就會有力量。那是站在別人立場,是一種溫柔的智慧。
4.    其實我在初事奉主時,已跟一位長老教會的黃長老學了這個寶貴的功課;他到一戶人家去探望,看到客廳滿是偶像,就說:「你很清心(虔誠)。」這就如同保羅對雅典人說:「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」一樣。
5.    事實上,多年來我藉此交了許多朋友,包括跟我看法很不相同的朋友;也傳福音給一些很想辯論的人。先建立關係,先有和諧溫馨的感情,再來談嚴肅的話題,或討論不同意見。
6.    有一次我預備著要在大專團契送舊聚會,給畢業生的勉勵時,查到亞里斯多德說的話:「一個受過教育的心靈,其標記之一就是,能容納一個思想,卻不接受它。」這是我多年從主領受的態度,也傳達給弟兄姐妹。
7.    祂曾說:「不與我相合的,就是敵我的。」聽起來壁壘分明、劃清界限;但祂是在提到聖靈與邪靈,其間沒有灰色地帶。你若不降服於聖靈,就是在邪靈權下。但主在另一處說:「不敵擋你們的,就是幫助你們的。」

三.不接受卻能容納(路11:239:50)        P.5-3
1.    這段經文是在論到人,人跟人可以有不同看法、領受,可以有灰色地帶;他跟我不一樣,但有可能我們二者都對。這種求和平的心,帶著溫良柔順,溫柔的智慧,能幫助我們多得人,也是建造教會的秘訣,是我們教會的核心價值之一。
2.    這些年,各地錫安堂的帶領方式已經逐漸有分歧;有些錫安堂的教會,其負責傳道人(甚至包括撒母耳畢業生)帶領方式跟我們並不同,甚至有的我個人並不太贊同,但我們仍然在禱告上(有的在奉獻上)支持他們。
3.    我們平常教導弟兄姐妹時,總盡力越過框架,將神道的精髓、核心價值傳達給大家。雖然我們傳神的道,有時還是需要框架(就像我們不要注重畫框而忽略了畫本身,但畫常需以畫框來保存及運送一樣);但我們會提醒大家,不要執著於框架。
4.    比方,等候主的操練:我們在聚會中有安靜的時間,我們甚至教導人學習不但口安靜,身體也安靜。但等候主的精髓是內在的,是一種全然倚靠、安息在主裡的生活,知道神自己會作工,我們就歇自己的工。所以大衛說:「我終日等候你,」
5.    我們這樣教導弟兄姐妹,期待若有一日他們環境改變,不能留在我們中間,而去了別處聚會,可能帶領方式跟我們不同時,其聚會沒有安靜的時間(框架);他們不會立刻只以框架來區分兩邊的聚會,而會抓住核心價值,甚至能在不同方式中仍遇見主,仍得著神話語的造就。
6.    從我們這裡出去的人,即使到了帶領方式與教導內容很不一樣的教會,他們可能需要一點時間調整自己,來適應新的環境,但他們還是可能去蕪存菁,而且能繼續活出他在我們這裡受教的生命樣式,甚至因此成為他所在地方的祝福。
7.    當然我們會留在這裡聚會,我們會這樣教導帶領,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是我們目前所知最好的帶領,或至少是神託付我們的產業;否則我們應該改換方式與內容,或是換到另一個教會去了。

四.溫柔體貼的智慧               P.5-4
1.    但當我們面對別的基督徒、別的教會時,我們不立刻以框架來看他們,也不立刻以框架來給他們,而是優先給出真實的內涵。除非對方清楚我們的方式,而且喜歡我們那樣帶領他們,像多年來我們常應邀在各地所做的一樣。
2.    對內呢,我們也學習用更好的方式來表達給神的兒女。我自己常從別人的書、信息裡學習如何讓會眾聽明白我們講的話。其實這要上溯到士林建立不久,我開始思想如何讓每個聚會都能對慕道朋友有幫助。
3.    就在那時,周神助牧師邀我參加一個團,去韓國跟趙鏞基牧師談一些事。他請我們吃飯,也給我們講一點話,其中一段話給我深刻印象:「牧師們,每主日你站在講台上,要將心靈破碎受傷的人放在心上。」
4.    我開始更多學習,用能觸及一個受傷、破碎心靈的話語、比喻、例證,來表達得更有認同感、更摸著人心、更生動。我逐漸發現所有我們原來就講的信息、聖經真理,都可以改個表達方式,使慕道友與進深之神兒女都能得幫助。
5.    比方我講到內在生活,不只引用羅炳森師母,也引用一般教會都認識的奧古斯丁;講等候主,多使用鷹或給小孩穿衣的比喻;講讚美,從學習稱讚人講起;在喪禮中,講一點「靈異」經驗等等。這樣,無論在各地或電視上講道,都有人因此信主。
6.    後來我發現,當我顧及這些有需要之人時,以及我給渴慕者講愛慕耶穌、內在追求時,特別會帶來恩膏。但我因為愛與體貼,想要他們真實得著,而學習使用不同的講法,能更觸摸到他們的心,也引起共鳴,我們的服事就能及於更多人。
7.    我期盼我們的弟兄姐妹、同工都能學習這個,在主日學教學上、帶小組與團契時,在佈道時,都能站在聽者的立場來考量如何講你心中的見證與信息。那是一種溫柔的智慧,是更能得人的智慧。

沒有留言: